大同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2024年,大同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的正确领导和中共大同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的精心指导下,扎实推进我市生态环境法治政府建设。202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PM2.5浓度三项指标均排名全省第一,8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质。2024年1月我局被国家人社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表彰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单位,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成功创建了“大同蓝”“大同清”“大同绿”的生态品牌,并成为大同招商引资、转型发展的靓丽名片。下面就我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如下: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是局党组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法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制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学习计划》,今年以来组织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8次,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和利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实践的能力。二是不定期通过“大同市生态环境局网站”、“中国大同蓝”微信公众号和“大同环保官微”微博、山西日报平台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及阶段性学习成果。
(二)严格按照权责清单履职尽责,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结合法律法规规章“立改废释”以及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完善我局权责清单并实施动态管理,严格按照权责清单履职尽责。二是以“双随机、一公开”作为生态环境执法的基本方式,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执法。2024年,全市累计双随机抽查企业767家次,其中重点排污单位273家次,一般排污单位494家次,发现并查处违法问题9个,发现并要求整改的环境管理问题16个,跨部门联合开展双随机抽查14次,检查企业27家次。
(三)依法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强化环评文件审批后监管。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环评审批模式,减少企业跑腿,提高办事效率。创新运用“多评合一”,实行“容缺”受理等便民举措,切实帮助企业减负降本。各级环评审批部门对环评文件审批后及时将相关信息推送至执法部门,全部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将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企业作为日常监管重点,确保一年内至少检查一次;将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和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企业,按比例随机抽查,减少检查频次;对列入执法正面清单的企业原则上不开展现场检查,通过非现场手段开展监管,做到“无事不扰”。
(四)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坚持决策法定程序化、重大行政决策审批制度化,强化决策法定程序的刚性约束。重大行政决策必须通过党组会议、局务会议、局长办公会议等形式进行集中研究或召开专项会议决定,并向驻局纪检组报备,对集体讨论情况和决定如实记录在案并存档。
(五)严格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核备案工作。制定《大同市生态环境局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办法》,不断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内部审查监督机制,切实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核工作。今年我局共开展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2件。加大备案审查力度,强化报备和文件制发流程,确保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究。
(六)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一是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将行政执法事项清单、行政执法事项流程图、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行政执法服务指南、行政执法人员清单在局官网予以公示。制定出台音像记录设备管理办法,编制音像记录事项清单规范音像记录。编制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目录清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流程图,对列入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清单的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依规开展审核,今年截至目前共开展重大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27件。制定《大同市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大同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关于开展公职人员涉企服务“十严禁”自查自纠的通知》,严格规范执法。二是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始终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2024年,全市共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125起,行政处罚2890.0425万元,共办理生态环境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案件7件,受理12345信访举报408件,办结率和反馈率均为100%。三是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积极协调,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联席会议机制,完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证据衔接、案件移送等机制。今年截止目前,全市涉嫌环境犯罪移送公安机关4起,涉嫌环境违法适用行政拘留移送公安机关1起。
(七)推进行政执法信息政务公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据《大同市生态环境局“双公示”工作实施方案》,以打造透明政府和公信政府为目标,全面梳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事项,畅通公开渠道,提高服务水平,整改并提升“双公示”数据质量,确保公示信息准确、合法、无遗漏。今年共产生行政许可事项383件,行政处罚案件125件,均在大同市生态环境局官网、政务服务网以及信用大同平台上依法进行了公示。
(八)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印发《大同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的通知》,研究成立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分局、各科室、执法队、宣教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谁执法、谁普法”工作领导组,研究部署,督促落实普法工作。二是开展系统普法,全面提高法治意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200余人生态环境系统行政执法人员进行30学时的政治理论培训、公共法律知识培训、专业法律知识和行政执法技能培训;组织全市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十一期行政执法大讲堂执法培训、各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培训及标准化法律法规培训;组织执法人员、业务科室和企业代表30余人参加市中院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旁听庭审。三是加强社会普法,全面营造法治氛围。坚持执法者就是普法者的理念,积极落实“送法入企”等活动,开展执法普法。今年以来,共组织环保宣讲进企业2次,进学校5次,进社区1次,进医院1次。在“3·22世界水日”“4·1国际爱鸟日”“4·15国家安全日”“4·22世界地球日”“5·16全国低碳日”“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5世界环境日”“8·15全国生态日”“9·16国际臭氧层保护日”“12·4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以及通过中国大同蓝微信微博客户端开展宪法、民法典及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份。四是创新普法形式,全面开展法治宣传。在局官网设置法律、法规、地方标准、政策文件和政策解读等板块,在局官微开设【一图读懂】、【热点关注】、【热别关注】、【普法宣传】等专栏组织开展环保法律知识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将云冈东山低碳环保示范区、大同富乔生活垃圾发电有限公司、西郊污水处理厂、山西省大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作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开展环保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活动。联合市教育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同日报社共同举办第七届大同市生态环境保护征文大赛。
(九)做好生态环境领域行政诉讼、复议工作。依法办理好涉及我局的行政诉讼、复议案件。充分发挥公职律师、法律顾问作用,做好应诉、答辩工作,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积极配合全市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今年我局未发生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二、存在的不足
(一)环保基础能力建设薄弱。环境监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推动智慧环保平台建设方面还有很大不足,不能有效适应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二)行政执法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执法人员对环境监管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不专不深,难以适应全新工作要求。同时执法人员年龄偏大,对在线移动监察、无人机远程监管等现代信息化监管方式方法上存在知识老化和技能老化。
三、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发挥党组的领导作用。将法治建设纳入了本单位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今年共重点研究法治建设工作1次,召开行政执法专门会议13次。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为副组长,各分局、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法治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制定《大同市生态环境局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2024年度工作清单》,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三是严格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每年都按要求制定《大同市生态环境局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并按规定时间公开报送。四是严格落实《大同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工作实施方案》,按要求开展述法工作。
四、下一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一)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年度学法计划。在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同时,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以《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汇编 通用版》为载体,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培训,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
(二)加大生态环境领域普法力度。结合大同实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大局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将普法工作贯穿始终。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努力实现精准普法、生动普法、有效普法、高质量普法,推动全社会自觉守法。
(三)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执法和日常管理,引导企业自主守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深化专项整治,注重弄虚作假线索摸排,依据管理权限,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同时,强化能力建设,优化执法方式,不断提升执法工作水平,以“严执法、优方式、强能力”为主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大同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1月7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